过去40年,通过改革开放中国重返世界经济的舞台主要靠以下几点:
1、关于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政策 (1996-2015年GDP增长中 TFP贡献了40%) ,黄益平解释说,大概在1996年-2015年之间的中国增长总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可以占到40%左右。也就是说效率提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很重要的支持力量,效率提高的背后是有改革政策的重要功劳。
2、关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(最大的FDI接受国、出口占 GDP之比2007年达到37%) ,黄益平解释称,全球化中国快速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,这个可以从贸易、从投资方面看,中国的开放度应该说都是很高的。也就是说国际市场世界经济体系,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做出了很重大的贡献。
3、关于人口红利,黄益平称,中国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抚养比,也就是说劳动人口支持抚养的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地下降,也就是说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。
4、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。
5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。
6、对于改革前三十年的经济基础 (建造基础设施与城市工业 体系、降低文盲率),黄益平做了重点解释,他认为中国经济奇迹是在40年间创造的。但是40年前的30年计划经济的试验,为后面的腾飞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。比如说基础设施的建设,比如说完整的城市的工业化的框架,以及文盲率的大幅度下降,这些对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腾飞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。
对于怎么理解中国的经济改革的政策?该报告认为,改革可能是中国经济成功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。经过40年的改革以后,中国的经济政策体系和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策和制度,确实还是有不少差异的。比如说国企的比重还是比较高的,比如说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相对还比较多,服务业开放度相对也比较低,这些和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确实有一些差异。
但是怎么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相对来说它的干预就比较多一些,经济学分析经常说一只看不见的手,一只看得见的手,显然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相比,看得见的手相对更活跃一些。怎么来理解?
第一,一开始中国实行的改革是双轨制的改革,大的双轨制改革的基本思路,其实用通俗的话就说是老人老政策,新人新政策。是一部分这样的政策干预的存在,在早期的时候其实就是为了支持这样的一个双轨制的改革。是为了平稳地过渡,这是第一方面的理解。
第二,当然确实有不少的政策干预,但客观来说这些政策干预没有明显的妨碍实现高速经济增长、实现基本的金融平衡。研究发现,其实有些政策干预对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还是发挥了正面的作用,原因就在于市场是有失灵的时候,在金融行业尤其如此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有一些国家在盲目地开放资本项目以后就马上出现了金融危机,在这个时候要想到的就是市场有失灵,在环境问题、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比较容易理解。但市场失灵很可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。假如说你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,适度的政府干预有可能是有正面作用的,对过去的政策分析,尤其是金融政策分析中发现,在相当长时间内正面贡献超过了负面成本。
第三,中国是转型国家,有一些政策干预可能需要在转型和进一步的改革过程中解决的,归根到底有一个共识,就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40年,有各种不同的做法,但是归根到底要理解到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放,而不是因为管得多。这对下一步理解政策是很重要的,它的启示就是说在看经济政策、决策经济政策和分析经济政策的时候,要实事求是,从实际出发,简单来说就是看效果。不能意识形态化也不能教条主义,这是中国摸着石头过河最重要的一条经验,这一条在过去是经验,在下一步的改革当中还是会非常有用的。